缘起
在区角活动中,阅读区一本名叫《皮影里的大黄》的皮影故事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精彩的故事内容和精美的皮影人偶,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引发了孩子们的讨论。这本书通过温馨的文字和充满想象力的插图,向我们展示了皮影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指南》中艺术领域强调,适当地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一场探索“小皮影,大世界”的旅程就此开始了!
一、初识皮影
(一)皮影戏是什么呢?
温江区光祈幼儿园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皮影戏,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孩子们深入了解皮影戏,我们设计了一份“皮影戏”亲子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得知:皮影戏,俗称皮影子,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用灯光照射所剪形象来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流传于全国各地。

(二)影子的由来
孩子们在“影子的由来”主题对话中,展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为了更好地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去了解了“影子的由来”。在探索影子的奥秘时,孩子们发现只有当太阳光照射到物体上时,影子才会显现。因此,教师引导孩子们通过一系列小实验来深入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还培养了他们积极主动、专注和坚持的学习态度。

(三)影子的方向
在掌握了影子形成的原理之后,孩子们在操场上绘制了影子画作。在创作过程中,晗晗意外地注意到,尽管她和奇奇使用了相同的积木,但影子的尺寸、轮廓和方向却各不相同。为了揭开这一谜团,大家决定共同进行一番探索。通过孩子们的观察讨论与实验得出,当光源靠近物体时,影子会增大;反之,当光源远离物体时,影子则会缩小。此外,光源的方向与影子的方向是相对的。

二、探秘皮影
(一)戏台组在行动
1. 幕布选择
对于幕布的选择,戏台组的孩子们各抒己见,找到了各自认为可以做幕布的材料,为了确定一个最合适的,孩子们开始进行透光实验。大家通过实验和细致观察,检验了各种材料的透光性、耐久度和投影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白布能最好的满足透光性、耐久度和投影效果的要求。因此,最终决定采用白布作为戏台的材料。

2.戏台搭建
到底用什么材料来搭建呢?经过戏台组孩子们的讨论,又分了两个搭建小组,分别是:积木组、PVC水管组。孩子们开始积极搭建了,在搭建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积木搭建不成功,于是孩子们加入PVC水管组进行了尝试。通过实际操作,孩子们意识到积木搭建存在易倒塌、稳定性差、无法移动等局限性,用PVC水管搭建的戏台可移动且结构稳固。此次搭建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搭建戏台的经验,还增强了他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表演组在行动
1.剧本商讨
戏台已经搭建完毕,表演组的孩子们随即开始讨论将要呈现的剧目。他们邀请了其他小组的伙伴们共同参与,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最受欢迎的剧本。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和投票,大家最终一致决定以“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作为表演主题。
(三)道具组在行动
1.制作皮影道具
孩子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知道皮影戏需要的材料,但对如何制作皮影仍然感到陌生。因此,老师与孩子们共同翻阅资料,了解到制作皮影主要涉及四个步骤:画稿、剪裁、打孔和固定。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画笔,开始绘制皮影草图了。完成绘制后,孩子们互相展示了自己精心设计的皮影人偶。在展示过程中,他们注意到一些人偶尺寸偏小,或者关节部分没有分开……经过查阅资料了解,他们认识到皮影人偶由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头部(包括头部和发饰)、上身(大臂、小臂、手部)以及下身(小腿、大腿、脚部)。经过了解和比对后,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皮影人偶的设计制作中。孩子们拿起两脚钉、小木棍将一个个皮影小人的关节处连接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皮影小人便欢快地跳起了舞蹈。
(四)宣传组在行动
在制作邀请函与宣传过程中,孩子们用图画和符号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体验到了制作成功的喜悦,还领略到了皮影戏的神奇魅力和趣味性。一切准备就绪后,彩排正式开始啦!

三、趣玩皮影
(一)初次彩排
初次彩排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出现了灯光、皮影偶与幕布之间的间隔距离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孩子们并未立即求助老师,而是选择与同伴共同探讨解决方案。通过讨论和实践,他们发现了不少新的方法。

(二)再次彩排
孩子们将讨论的方法进行了尝试和调整,找到了最佳的皮影表演方式。他们兴奋地继续彩排,皮影人物在幕布上栩栩如生,动作流畅,仿佛真的在讲述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通过一系列的皮影活动,不仅深化了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孩子们勇于探究、专注坚持、好奇好问等学习习惯。如今,探索皮影的旅程仍在继续,让我们继续紧跟幼儿的步伐,探索皮影更多的精彩,去见证他们在学习习惯培养上的每一次成长与蜕变吧!